上世纪整个70年代至90年代,英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可谓惨不忍睹。最初将几乎所有的汽车工厂统一到利兰公司名下,导致这个超级怪物拥有四十多间工厂和近二十万工人,可混乱的管理不仅没有改善糟糕的局面,还每年消耗大量政府补贴。后来撒切尔夫人干脆放弃了对利兰集团(后来改名罗孚)的保护,于是包括MG在内的品牌都逃不了被“瓜分”的命运。
早在罗孚集团被宝马收购之前,MG就已经在着手开发MG F,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到MGB RV8取得了不错的反响。另外,公司也需要一辆与马自达MX5、莲花Elan相似的跑车。然而,新车还没正式投入生产,罗孚就已经被出售给宝马。
在MG品牌一直被冷落的情况下,没想到MG F推出后竟然能获得业界的轰动和消费者的青睐,它很快就在各大洲销售开来。尽管同时代有马自达MX-5、宝马Z3和奥迪TT等同类车,可MG F在7年销售周期里还是卖出了77269辆。MG F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了一样东西,那就是只要给予一定的资源和开发空间,MG完全有能力造出大家喜爱的汽车。
为了挽救市场份额不断下滑的局面,公司董事会决定将公司改为MGR集团(MG ROVER GROUP),实施了以MG品牌为主的双品牌策略。它采取的办法是在保留原有MG系列产品的基础上,将罗孚的所有车型技术做一定调整后应用到MG品牌旗下的车型,使得MG的产品线快速得到扩展。当然,这也可以理解为那之后的MG新车基本都是换标产品。
虽然是换标车型,但MG并非完全照搬。例如相比原型车,ZR的外形更加动感,底盘调校偏硬朗,更注重操控,是当年的英国小钢炮。即使到今天,在英国的大街小巷上依然能够看到ZR的身影。英国的年轻人在选购二手车的时候,ZR是他们主要考虑的车型。
除了ZR和ZT,当时上市的MG新车均是罗孚的换标产品,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。从最终的市场反馈来看,集团的策略在初期确实收到了成效,在2001年销量累计突破17万辆。然而,这只是昙花一现,消费者很快就对这种产品策略失去了新鲜感。所以,整个公司随后几年的销量都在下滑,到了2004年,它的年销量不到12万辆,相当让人失望。
在凤凰财团接管后,公司的运营依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。即使2000年销量已经有所改观,可亏损额仍然达到4亿英镑。虽然到了2004年,公司已经将亏损减少到8000万英镑,但从未盈利确实让所有人都失去了信心。